'); })();

DNV GL:一次能源供应峰值将在2030年出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10月22日,全球性质量保障和风险管理公司DNV GL发布《2019年能源转型前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10月22日,全球性质量保障和风险管理公司DNV GL发布《2019年能源转型前景展望》报告。报告预测,全球一次能源供应峰值将在2030年达到约640EJ左右,随后将出现需求的显著下降,到2050年下降至577EJ(较峰值下降10%)。

“全球能源消耗会在2030年达到一个峰值,随后下降,这主要源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DNV GL 可再生能源认证执行副总裁Kim Moerk对此解读。

另据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将持续强势增长,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随后下降将由人口趋于稳定、第二产业经济占比减少和所有行业的能源效率增加所致。这三种力量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经济增长仍将继续。

太阳能风能将主导发电

DNV GL 发现,能源转型正在加速。未来将向电气化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深刻转变,并对电力供应和使用产生重大影响。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到 2030 年,风能和太阳能的需求将增加 8 倍。

具体来看,到 2050 年,太阳能光伏 (PV) 和风能的发电量将达到 36000 太瓦时/年,是目前产量的 20 多倍。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和印度将占据最大份额的太阳能发电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将占全球已安装光伏装机容量的 40%,印度仅次中国排名第二,占比 17%。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显著增长将需要更多的生产设施、新的发电厂址,以及对电网基础架构的大量投资。此外,还需要运用蓄能和其他灵活性选项。能源用户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通过电网提供的服务创造额外价值,比如需求侧响应(DSR)和车辆到电网(V2G),其中大部分通过互联数字解决方案,接近实时且更加灵活的市场来实现。”报告显示。

另据报告预测,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约 80% 的全球电力。在电气化方面,热泵、电弧炉使用将增加,电动汽车革命蓬勃发展,2032 年所有新售汽车一半将为电动汽车。

“能源转型正以惊人的步伐继续前进,但能源转型速度还不够快。”Kim Moerk坦言。令人担忧的是,在 1.5°C 的升温限制下,剩余的碳预算最早将在 2028 年耗尽,2050 年的 CO2排放量将超过 7700 亿公吨。

“我们的研究显示,技术有能力消除排放量差距,创造清洁能源的未来。但时间迫在眉睫。只有在非比寻常的政策措施支持下,这些技术措施才能成功。我们呼吁采取政府政策扩大和改变电网,以容纳新能源的崛起、制定经济刺激举措促进能效措施,加强监管改革,以加快交通电气化,”DNV GL 能源首席执行官 Ditlev Engel 表示,“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整体从‘一切照旧’的普遍心态变为‘改革求新’的心态,以加快能源转型的速度。”

报告亦显示,能源转型是可以承担的,世界的能源花费 GDP 份额占比会更小。全球能源花费目前 GDP 占比为 3.6%,到 2050 年将降低至 1.9%。这是由于新能源成本骤降,同时其他效率提升,从而可进行更大的投资,以加快转型。

多项举措缓解碳排放压力

按照预计的速度,DNV GL 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极有可能比工业化前温度高 2.4℃。为确保达成目标,需要更为深远的政策决定。

DNV GL 建议,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以便缩小排放量差距,即减少能源系统脱碳的预期速率与达成《巴黎协定》设定的限制全球升温低于 2℃ 的目标所需速度之间的差异。

该组合措施包括:到 2030 年,将太阳能增加 10 倍至 5TW,风能增加 5 倍至 3TW,从而满足 50% 的每年全球电力需求;到 2030 年,每年 5000 万辆电动汽车所需电池产量增加 50 倍,同时投资存储过剩电能的新技术和开发解决方案,以便电网可以应对不断涌入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并网;为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创建新的基础设施;到2030年,电网扩建和加固所需的年投资将超过1.5万亿美元,包括超高压输电网络和广泛的需求响应解决方案,以平衡可变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未来十年,每年全球能源效率增加 3.5%;使用绿色氢能为建筑和工业供能,为交通提供动力,并在电网中利用过量可再生能源;对于重工业领域,应增加生产过程的电气化,包括电气加热,新能源结合存储解决方案等。

报告预警,从化石能源到零碳燃料的转变速度很快,尚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远低于2℃”的目标,更不用说1.5℃了。”因此呼吁所有签署《巴黎协定》的 197 个国家/地区提高和实现截至 2020 年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确立的更高目标。

“应看到,碳价的提升,将对传统产业将带来不小的冲击。但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碳排放压力、碳价的提升也会促进更多高科技企业的诞生。”DNV GL能源部能源咨询大中国区区域经理万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