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业史》编纂纪实

2015年7月12日,人民大会堂,编纂 《中国工业史》座谈会暨签约仪式。  日前,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

2015年7月12日,人民大会堂,编纂 《中国工业史》座谈会暨签约仪式。

  日前,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2019年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来自19个编纂单位的领导和编纂骨干、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共同商讨编纂工作新举措。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路耀华,接受了 《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专访,介绍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发起背景、意义、筹备和编纂进展等情况。

  中国工业报记者:是什么促使您有了提议编纂 《中国工业史》这一想法?

  路耀华:多年来,许多工业界的老同志一直都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看到一部 《中国工业史》。据了解,目前在全球工业大国中,大多都有工业史书,唯有中国还没有一部工业史,急需填补这一空白。随着岁月的流淌,工业印记的淡化,工业遗迹的消失,老一代工业人的衰老过世,这一代人若再不将工业史写出而留给后人,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遗漏的“史实”将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也将越来越重。我们有责任从事这一工作,担起这个责任。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大部分变化过程,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的辉煌历程。这些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详实的文字记载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编纂一部记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中在工业领域的发明创造和对人类的历史贡献的 《中国工业史》,既可以展示中国古代手工业和现代工业发展过程,更可以记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讴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做到以史为鉴,昭示后人。因此,我们认为是一项极其重要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国工业报记者:您认为 《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工作意义是什么?

  路耀华: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长河中,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建党98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这5个历史维度去考量,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宝贵成果得来极不容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工业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业史》是国务院领导关怀和支持、有关部门批准编纂的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宏大工程,是填补中国工业历史研究空白,坚持文化自信的创新工程,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价值观的铸魂工程,是纵述百家、涵盖广泛、面向国际的宏篇巨著。 《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工作对激发我们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宏图大志,坚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自豪感,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中国工业报记者:您是在8年前的 “两会”上和一些工业界的政协委员发起编纂工业史提案的,您能介绍一下这项提案发起的过程吗?

  路耀华:上面已经说过,编纂 《中国工业史》是工业界许多老同志的心愿。中国工经联前几任老领导曾上书有关领导和部门,建议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院。

  2012年3月,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我联系了2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发起提案: “建议尽快组织编纂 《中国工业发展史》和筹建中国工业博览馆”,被全国政协列为第4521号提案。

  2012年8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致函给我 (第一提案人),对4521号提案给予答复。认为该建议方案科学合理、基本可行,支持中国工经联等单位在充分发挥各行业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作用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着手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同年9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工经联下达了相关课题任务。

  2012年10月30日,我和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国一民同志又向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呈报了 《关于建议由中国工经联牵头编纂 〈中国工业发展史〉及筹建中国工业博览馆的报告》,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明确批示。

  此后,编纂筹备工作就在中国工经联牵头组织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中国工业报记者: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的立项,得到了相关部门给予的哪些支持,都做了什么工作?

  路耀华:2014年7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关于调整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通知 (新广出办发 〔2014〕75号),将 《中国工业史》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15年11月30日,中国工经联李毅中会长向国务院领导呈报了 《关于编纂 〈中国工业史〉进展情况的报告》,再次获得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据此,财政部将 《中国工业史》编纂项目列入拨款项目库。

  2018年3月,我们拜访了中央档案馆,请求在查阅工业历史资料方面给予帮助。在听了我们关于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情况的介绍并审阅了相关资料后,中央档案馆领导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同意为我们的查阅提供方便。总之,编纂 《中国工业史》得到了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等多部门和多方面的支持。

  中国工业报记者: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的筹备用了多长时间?在这一阶段,工经联做了哪些工作?

  路耀华:从2012年开始,中国工经联用了两年多时间进行了筹备。编纂 《中国工业史》是件大事、好事,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也是件繁杂、艰辛、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在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关怀和支持下,筹备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中国工业史》筹备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法和路径的研究。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听取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和工业界老同志的意见,确定了 《中国工业史》的规划方案,完成了结构设计和编纂体例,制定了《编纂 〈中国工业史〉实施方案》 《〈中国工业史〉编纂规范》等相关文件;第二阶段是确定《中国工业史》各卷的编纂单位。即在全国性行业协会 (联合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进行选择,确定负责 《中国工业史》各分卷编纂的组织牵头单位;第三阶段是全面启动编纂工作。

  2015年7月12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顾秀莲、林宗棠等十几位我国工业界的老领导,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会长,工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经联会长李毅中主持召开了 “编纂 《中国工业史》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中国工经联与承担各分卷编纂任务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联合会)签订了委托编纂协议,这是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的标志。

  消息传出后,工业界的许多老领导表示了衷心的欢迎和热烈的支持。张俊九、王森浩、史大桢、张彦仲、濮洪九、张人为、贾福兴、李世忠、王涛、殷瑞钰、何光远等11位老部长联名写信给国务院领导,表达了期盼 《中国工业史》早日问世的心情。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编纂队伍的构成和有效运转上,中国工经联有怎样的考虑?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参与编纂的人员,都来自哪些行业和机构?

  路耀华:如何确定编纂人员?我们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即:热心史志,熟悉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把控能力强。各分卷本着这个指导思想,甄选吸收了一批行业专家和史学专家,组成了编纂队伍。编纂人员来自各卷所涉及的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如 《中国工业史》 “综合卷”的编纂人员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学出版社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承担; “煤炭工业卷”主要由中国矿业大学与煤炭行业的专家学者承担; “机械工业卷” “钢铁工业卷”等行业分卷分别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承担;另外 “核工业卷”由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中央企业承担;还有 “港澳台工业卷”由北京联合大学等港澳台研究机构承担。

  为了保障编纂工作的有效运转,我们持续推动 《中国工业史》各分卷成立和完善编纂委员会、审定委员会和编辑部,健全了组织机构。19支由行业专家和写作骨干组成的1000多人的编纂队伍已经组成。

  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工业各行业发展历史有长有短,许多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如何将其整理、呈现得清晰、规范、严谨呢?请您介绍一下本书的架构和体例。

  路耀华:史书的编纂统一体例、统一规范和标准非常重要。这是保障 《中国工业史》编纂质量的基本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确定了 《中国工业史》丛书的完整架构、内容划分和卷别等。 《中国工业史》确定为19卷,约5000万字。包括:综合卷、煤炭工业卷、机械工业卷、钢铁工业卷、石油和化学工业卷、轻工业卷、纺织工业卷、建筑材料工业卷、有色金属工业卷、电力工业卷、电子信息产业卷、轨道运输装备工业卷、航空航天工业卷、核工业卷、船舶工业卷、食品工业卷、医药工业卷、其他工业卷、港澳台工业卷。

  《中国工业史》采用章节体形式,按卷、册、编、章、节、目顺序,记载我国工业发展过程。而且各卷以年代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纂,即从行业创立起至今,追根溯源,反映生产力这一发展主线,以及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过程。

  中国工业报记者:目前编纂工作有具体的进度目标吗?预计将于何时脱稿和出版?

  路耀华:在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后,我们就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时间规划,并向各编纂单位提出要求:高质量完成 《中国工业史》的编纂任务,在2018年底前完成 《中国工业史》各卷三级大纲的编纂和审定;2019年各卷进入初稿的写作阶段,同时进行审定修改;2020年基本完成各卷初稿的写作,并全面进入审定修改阶段。计划2021年有部分卷正式出版发行,向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献礼。

  中国工业报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编纂工作全面展开的情况吗?

  路耀华:2015年编纂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抓住重点,协调各方,确保编纂工作全面展开,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一是重点抓好 《中国工业史》各卷三级大纲和大事记的编纂工作。三级大纲是各卷编纂的关键和基础,如同大厦的框架,十分重要;二是我们印发了 《编纂 〈中国工业史〉实施方案》 《〈中国工业史〉编纂要求及安排》 《〈中国工业史〉编纂规范》等文件,对保证编纂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加强编纂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史学专家和行业专家在编纂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四是在国资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本着“按进度拨款”的原则,由财政拨付的编纂《中国工业史》的专项经费正在逐年落实,有力地支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重视编纂工作的交流与沟通,经常举办编纂业务交流与研讨活动,定期编发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简报,建立了 《中国工业史》微信群,促进了各卷之间交流与相互学习借鉴;六是从2017年开始,我们建立了编纂工作年会机制,连续三年召开了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七是起草了 《〈中国工业史〉史稿审查标准》。以上工作对推动各卷的编纂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工业报记者:目前编纂工作进展到了什么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路耀华:2018年是 《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年”。各编纂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压实任务,狠抓落实。截止到目前, 《中国工业史》各卷分别完成了 “三级大纲”和“大事记”的编纂任务,全面进入到初稿写作阶段。其中 “医药工业卷” “有色金属工业卷” “建材工业卷”已经完成初稿编纂。2019年还将有50%的分卷完成初稿编纂,进入到书稿审定阶段。

  中国工业报记者:请问今年编纂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什么?

  路耀华: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开局不错,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从2019年开始,将全面进入各卷初稿写作和审稿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更细致、更艰苦,要求也更高。为此,我们把2019年确定为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的 “质量年”。

  “质量年”的主要任务:一要继续坚持李毅中会长提出的 “真实、科学、共识”的编纂工作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真实表述、稳步推进,高质量地完成 《中国工业史》各卷初稿编纂工作。二要继续建立健全 《中国工业史》书稿审定机构,进一步汇集一支由史学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书稿审查队伍,建立和完善书稿审查制度。三要进一步宣传和贯彻 《中国工业史》书稿审定工作的相关文件,统一规范体例、格式等编纂要求,以审促编,编审结合,确实做好书稿的编纂与审定工作。

  因此,我们要求各编纂单位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政治、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编纂工作的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一把手”工程,坚持 “编纂质量和审稿质量”两手抓,两个 “质量”都要硬;充分发挥史学专家、行业专家在编纂和审稿工作中的 “指导、培训、把关”作用。

  中国工业报记者:最后一个问题,由中国工经联牵头组织实施 《中国工业史》编纂有什么优势?

  路耀华:这需要从中国工经联的成立谈起。1988年,在国家经济委员会机构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经联的前身--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应势而成立。第一任会长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吕东担任。1998年,中国工业经济协会改名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之后,林宗棠部长、徐匡迪主席曾先后任会长,现在的会长是李毅中部长。这里的 “联合会”三个字很重要,她联合的是全部的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这些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有的成立较早,历史悠久,有的是在1998年国家部委机构改革后组建的,行业背景深厚,其领导均由资历深、知识广、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既熟悉工业,又了解企业。这就为中国工经联上联国家有关部委,横联各全国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打下了基础,而编纂 《中国工业史》需要各工业系统通力合作。中国工经联于是挑起了这个担子。要谈优势,就是可以做到12个字:纵向可以贯通,横向可以协同。这一段的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前,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在李毅中会长领导下,正在顺利推进。对于每一位参与编纂与审稿的同志而言,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历史之幸;既是组织的托付,也是自己的责任;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的要求。不仅光荣,而且自豪!我们要求每一位编审人员一定要站在政治、历史、全局的高度,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工业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担当,不辜负我国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期待,编纂出一部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的《中国工业史》。 (中国工业报 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