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庆油田“三融入” 传承红色基因“葆青春”

    中国工业报记者 由庆祝 通讯员 王继红  为什么大庆油田走过60年,仍然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精

 

 

  

中国工业报记者 由庆祝 通讯员 王继红

  为什么大庆油田走过60年,仍然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精气神”?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大庆油田基层采访中寻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把精神传承融入到了管理创新中,把作风传承融入到了党建创新中,把科技传承融入到了技术创新中,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精神传承融入管理创新

  如果说规章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话,那么岗位责任制就是大庆油田基础管理工作的“根”与“魂”,看似“易”却为之“难”。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大庆油田采访时,深切感受到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的“一把标尺”。

  在岗位责任制的发源地采油一厂北二注水站红墙内,北二注水站的兼职讲解员每天向来自油田内外的参观者传播着大庆油田多年练就的这一“固基”企业的精髓。

  据介绍,1962年,中一注水站发生了一场大火,引发了全油田开展“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大讨论,总结建立起“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五项制度,岗位责任制初步形成。

  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符合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基础管理模式在大庆油田逐步完善,为中国工业企业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开启了新纪元。

  传承不走样,创新不丢根。近年来,大庆油田全面推广适用于基层管理人员的《基层队(站)管理手册》和适用于操作工人的《岗位标准化操作手册》(以下简称“两册”),成为构建岗位责任制的新载体,也正是这些纸纸本本让企业像军队一样有了铁的纪律。

  2014年,大庆油田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两册”建设安排意见,发布了“两册”编写规范标准。推广后,记录、报表、台账数量平均精简率达31.8%,临时性工作减少33.5%;年迎检次数下降22.7%;资料员、技术员等岗位平均减负40%左右,一线操作员工平均减负20%以上。

  管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庆油田的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推陈出新。工程建设公司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深入推进“五化”工作,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实施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目前已能实现场站综合预制深度达60%以上,主要承担预制职能的建材公司,产品一次合格率可达97%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块化组织技术和现场工厂化作业施工,安装效率大幅提升,而这只是新时期管理创新方法中的“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管理经验在基层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大庆油田这艘“巨轮”的平稳行驶保驾护航。

  

作风传承融入党建创新

  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时期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好作风,至今,它们仍是流淌在新一代石油人身上的“红色血脉”。

  在杏扶7-丁4-斜丙621井场,钻井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正在施工今年的第14口井,他们正在向总进尺300万米发起冲击。据介绍,在钻井生产中,全体党员干部主动做到“三带头、四不离”(即带头学技术、带头练技能、带头传帮带,没有特殊情况不离井队,复杂工况不离钻台,节假日不离井场,关键环节不离岗位),去年完成年进尺10.0018万米,实现了建队以来第四次攀登年进尺10万米的高峰。

  关键时刻更体现作风传承。去年年底,大庆油田各单位展开了抢产夺油攻坚战,“红色引擎”也随之发力。采油二厂党委结合传统的干部一线工作法,建立“机关部室包矿、机关干部包队、技术单位包重点区块、党员骨干包高产井”的“四包”责任机制,靠实措施、强化考核,形成产量共担、责任共担、生产共抓的良性互动,超额完成了产量任务。

  万涓滴水,汇聚成河。对“红色血脉”的传承,大庆油田从上至下都格外重视。

  铁人学院正式开班办学,成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中惟一一家国企培训机构,结合“大庆精神+”研讨活动,着力打造工业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党建和精神文化教育基地;采油三厂一矿采油206队建成了油田惟一一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开展书记课堂、书记沙龙等活动,让党支部书记个顶个的棒。

  前不久,中油电能公司供电公司星火一次变电所党支部荣获“中央企业基层示范党支部”称号。该党支部书记浦秀双说:“‘星火’精神,已由大庆传遍全国,这团‘火’是中油电能的‘星火’,是大庆油田的‘星火’,更是中国石油行业的‘星火’。”

  

科技传承融入技术创新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地下储层复杂的油田,面对“贫油论”“诊断书”,不少人顾虑重重不敢上前。

  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的王启民主动加入石油会战大军,他写下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立志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油田开发之路。

  在油田开发初期,王启民带领团队形成“六分四清”分层开采调整控制技术和“层系细分开发调整”技术。当开发进入高含水期,他和他的团队又摸索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稳油控水”战略获得巨大成功,再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改革先锋”人物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油田科研技术团队,一直传承和发扬“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坚持自主创新,使大庆油田不断地焕发新的生机。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被赞誉为石油领域的“贝尔实验室”,这里的科研人员用“三超”精神定向,明确自主创新路径。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二室项目组副组长、油田公司科研项目负责人聂春林说:“传承弘扬‘三超’精神,我们要努力攻关复合驱精准开发提效技术,保障复合驱工业化应用效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深入大庆油田采访中,用亲眼所见所闻,再次验证了红色基因的强大生命力。油田干部职工也纷纷表示,要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